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金属行情 > 河北今年压减钢铁产能1000万吨以上,“僵尸企业”全出清
河北今年压减钢铁产能1000万吨以上,“僵尸企业”全出清

发布时间:2018-08-20

作为国内第一钢铁大省,河北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一半。近年来,河北省采取了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的措施推进产业的调整改革和转型升级——

  今年上半年,河北行业优势产能得到有效发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5497.75亿元,同比增长12.22%,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8.49%;利润完成424.29亿元,同比增长109.92%,占全省工业利润的35.47%。业内专家认为,河北行业利润水平显著上升与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特别是彻底清除“地条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得益于河北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河北是全国第一大省,产量占全国的一半。由于多年的粗放经营,使得该地产业产能过剩,效益低下,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各种矛盾逐步显现,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河北省采取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的措施推进产业的调整改革和转型升级。

  从2013年开始,河北实施了压减、水泥、煤炭、玻璃产能的“6643”工程,其中最为关键一项就是要用5年时间分别压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截至2017年底,全省冶炼厂点由 148个减至87个,企业由123家减至 67家,共压减退出炼钢产能7192万吨、炼铁产能6508万吨。

  近年来,河北向技术创新要质量、要效益,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产品开发研发力度,使得钢材品种明显优化。2017年,河北企业共完成铁道用钢材89.87万吨,同比增长13.31%;厚钢板327万吨,同比增长14.97%;电工钢板143万吨,同比增长10.7%。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津西在做精做强H形钢、钢板桩两大拳头产品的基础上,以绿色钢构建筑为切入点,建立了津西钢结构研发中心,解决钢结构建筑防火、防漏、防腐、隔音、抗震等技术难题,向消费者提供绿色钢构建筑产品,为河北推广钢结构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河北企业始终把大气污染防治摆在企业管理运营的头等重要位置,全省企业全部做到了达标排放。其中河钢唐钢、河钢邯钢、敬业、普阳等9家企业获得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绿色工厂称号。以河钢集团为例,2017年投资30亿元实施了26项重点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项目,全年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吨钢耗新水同比降低1.6%,吨钢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7%和4.5%,主要排放指标优于国家企业清洁生产一级标准。

  2018年,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产能退出方面,确定2018年压减退出产能1000万吨以上,2019年压减退出1000万吨左右,2020年压减退出2000万吨左右,到 2020年底全省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内;企业减少,2018年“僵尸企业”全部出清。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要求到2020年,前15家企业产能规模由2017年占全省的58.5%提高到90%以上;装备水平大幅提高,除特钢和符合《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范条件》的铸造高炉外,行业转炉全部提高到100吨及以上、高炉全部提高到1000立方米及以上。

  通过努力,河北行业效益稳步攀升。上半年生产粗钢10970.57万吨、生铁9947.24万吨、钢材12518.61万吨,同比产量分别下降了5.05%、10.97%和1.77%,同比增幅分别比全国产量同比增幅低11.05、11.47和7.77个百分点。产能下降,但经济效益却在稳步攀升,上半年,全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72%,同比提高3.5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16%;全省行业吨钢利润为386.76元,其中6月份吨钢利润达431.17元。这进一步表明,河北产业正在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发展。

来源:网络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