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2
一、行情快报
上海期铜价格涨幅明显。主力9月合约,以50050元/吨收盘,上涨1810元,涨幅为3.75%。当日15:00伦敦三月铜报价6307.50美元/吨,上海与伦敦的内外比值为7.93,低于上一交易日7.94,上海期铜涨幅小于伦敦市场。
全部合约成交1020874手,持仓量增加76124手至723376 手。主力合约成交513720手,持仓量增加3334手至213502手。
上海期铝价格收平。主力9月合约,以14510元/吨收平。当日15:00伦敦三月铝报价1943美元/吨,上海与伦敦的内外比值为7.47,低于上一交易日7.58,上海期铝涨幅小于伦敦市场。
全部合约成交444684手,持仓量减少15312手至628994 手。主力合约成交251852手,持仓量减少20794手至282886手。
上海期锌价格小幅上涨。主力9月合约,以23265元/吨收盘,上涨165元,涨幅为0.71%。当日15:00伦敦三月锌报价2816美元/吨,上海与伦敦的内外比值为8.26,高于上一交易日8.25,上海期锌涨幅大于伦敦市场。
全部合约成交932144手,持仓量减少4532手至551732 手。主力合约成交669146手,持仓量减少13434手至248876手。
上海期铅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主力9月合约,以17935元/吨收盘,上涨415元,涨幅为2.37%。当日15:00伦敦三月铅报价2319美元/吨,上海与伦敦的内外比值为7.73,与上一交易日7.73持平,上海期铅涨幅与伦敦市场相当。
全部合约成交124954手,持仓量增加642手至69414 手。主力合约成交97296手,持仓量增加1120手至38322手。
上海螺纹钢价格小幅上涨。主力10月合约,以3568元/吨收盘,上涨28元,涨幅为0.79%。
全部合约成交7940798手,持仓量减少146552手至4879106 手。主力合约成交6233630手,持仓量减少331032手至3421350手。
【股市行情】8月2日消息,今日两市小幅低开后,持续走低,沪指失守2800点整数关口,创业板指更创三年半以来新低,市场现普跌行情,人气极聚下降,午后在新疆板块的带动下,三大股指悉数反弹,做多氛围有所好转,截止收盘,沪指报2768.02点,跌2.00%,深成指报8780.56点,跌2.50%,创指报1510.09点,跌2.06%。
二、国内焦点
环保增强扰动 政策引导铁合金价格
2018年三季度市场预判:
1.1上半年全国硅锰总产量、开工率同比大幅增长,产能释放突出。今年新建及已建成矿热炉总计41台。但随着6月环保督查对于落后产能淘汰制定出明确的时间段,6月份产能释放受限,产量环比出现大幅下滑。
全年硅锰产量1-6月份累计生产427.04万吨,较去年287.04万吨同比增长48.77%,其中,内蒙地区累计同比增48.73%,宁夏地区累计同比增39.44%,广西地区累计同比增51.15%。上半年南方地区硅锰产量整体增速更为突出。通过5年产量季节性走势分析,今年产量同比依然再创历史高点。
从开工率数据分析,上半年各主产区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产能过剩导致成本逐步倒挂,工厂主动减停产以及环保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均对开工形成不断抑制。其中:内蒙地区1-6月平均开工率66.47%;广西地区33.62%、宁夏地区40.21%。上半年南方广西主产区开工受环保影响波动最大,开工不稳对产量影响较凸出。
2、需求方面
2.1终端利润驱动促使钢厂对于合金需求仍能维持平稳增长。
2.2硅锰生产供应过剩问题导致硅锰价格并未同期跟随下游钢材价格走强而走强。
河钢主流1-6月招标价格整体处于趋势下降态势,但招标量自2月份后持续处于增长阶段。招标量持续增长,表明下游需求正持续不断稳定增长,钢厂主动积极补库策略较明确。招标价格趋势性下滑,主因还是在于供应端大幅增长,供应过剩导致的钢厂持续压价的结果。
3、生产利润
港口锰矿即期企业生产利润(内蒙)
为什么中国钢铁产量依然在创新高?
上半年钢铁产量创历史新高,带动钢企利润明显改善。但高速扩产也酝酿着后市风险。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4.5亿吨,钢材产量5.3亿吨,均同比增长6%。一季度,全国生产粗钢2.12亿吨,同比增长5.4%,平均日产粗钢235.72万吨,为历史同期最高值。
钢企效益也随之明显转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约380家主要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5.33%;实现利润1392.73亿元,同比增长151.15%。
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33家上市钢企已有超过20家发布2018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总计盈利是2017年同期的近三倍。
产量不降反增
在环保限产政策不断推进的环境下,钢铁产量不降反增,分析师普遍认为,钢企利润的大涨正在刺激钢企的扩产预期。
经济观察网提到,有专家表示,甚至有的企业不履行产能置换要求,‘以停代拆’,变相扩大产能。
不少专家表示,今年钢铁上市公司盈利状况创2015年以来最佳水平。据第一财经,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认为这主要与钢材成本可控有关。
产量大增,是否造成供给过剩?
兰格钢铁网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7月20日,兰格钢材库存综合指数为90.9点,比今年高点(3月9日,191.6点)下降了53%,比去年同期也仅升高了6.2%,继续处于较低水平。
粗钢表观消费量与历史水平相比并不低,上半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7.97%,其中6月份增幅已经超过8%。结合库存情况看,需求旺盛。
高盛:6月中国钢铁日均产量创历史新高
smm网讯:高盛集团数据显示,由于需求强劲且利润率较高,中国的钢铁制造商正在改进炼钢原料配比,以推动产量进一步提高。今年6月,中国钢铁日均产量创历史新高,推动上半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51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据高盛估计,由于国家下令关停以及2015年全球钢铁市场崩溃后部分设备长期闲置,中国的钢铁产能已减少约2亿吨,降至8亿吨左右。
三、有色金属
铜:
外盘走势:亚市伦铜反弹乏力,围绕6150美元/吨附近窄幅波动,交投区间为6177-6096美元/吨,其中截止北京时间15:54,3个月伦铜报6157美元/吨,日微跌0.54%。持仓方面,截止7月31日,伦铜持仓量为30.7万,日减868手,本周伦铜减仓下行,显示多头逢低做多信心不足。
现货方面:据SMM报道,8月2日上海电解铜现货对当月合约报升水20元/吨-升水70元/吨,平水铜成交价格49060-49190元/吨。早市持货商报价升水20-50元/吨,早市成交保持向好。第二节交易时段,报价继续上抬,平水报价升水30元/吨附近,好铜升水60-70元/吨,报价坚挺,但成交略显迟缓。午市尾盘,盘面跌破49000元/吨,逢低买盘增加,平水铜可挺至升水40-50元/吨,下游买盘略有增加,湿法铜挺价报于贴水30元/吨-平水。今日市场继续在卖方掌控中,贸易商保持高度的活跃性,市场成交集中于贸易商之间,盘面持续下滑促进市场成交逐渐放大。
内盘走势:今日沪铜主力合约1809跳空低开低走,且波动明显加剧,最低触及48820元/吨,跌回逾一周前的水平,但临近尾盘市场恐慌情绪有所收敛,沪铜收复部分失地,尾盘报收49410元/吨,跌幅缩窄至1.08%。期限结构方面,沪期铜维持近低远高的正向排列,沪铜1809合约和1810合约正价差缩窄至70元/吨,显示远期合约下跌意愿扩大。
行情研判:8月2日沪铜1809合约振荡整理至49410元/吨。短期铜价将在智利铜矿罢工和中美贸易战的不断炒作中寻求交投方向,多空交投趋于反复,建议沪铜1809合约可于50000-49000元/吨间高抛低吸,止损各450元/吨.
铝:
外盘走势:今日亚市伦铝围绕2050美元/吨附近窄幅波动,其中截止北京时间16:11,3个月LME铝报2052美元/吨,日微涨0.1%,目前伦铝仍运行于均线交织处,多空交投谨慎,上方反弹阻力关注2100美元/吨。
现货方面:据SMM报道,8月2日上海现铝成交集中14240-14260元/吨,对当月贴水60-40元/吨,无锡成交集中14240-14250元/吨,杭州成交集中14260-14270元/吨。持货商不乐意在期铝回调阶段降价出售,现货贴水收窄,中间商接货意愿减弱,下游企业采购热情也未见提高,整体成交比较僵持。
内盘走势:沪铝主力合约1809跳空低开低走,显示上方抛压较重,连跌两日,其表现远弱于其他基本金属,交投区间为14430-14240元/吨,尾盘收于14320元/吨,日跌0.76%。期限结构方面,沪铝延续近低远高正向排列,其中沪铝1809合约和1810合约的正价差缩窄至65元/吨,显示远期合约下跌意愿加大。
行情研判:8月2日沪铝1809跳空收跌至14320元/吨,疲态尽显。但近期国内铝社会库存持续减少,仍利于铝价反弹。建议沪铝1809合约可背靠14250元之上逢低多,入场参考14350元附近,目标关注14500元/吨。
锌:
外盘方面:今日伦锌震荡走高,仍于低位震荡整理,交投区间为2576-2525美元/吨。截止北京时间15:02,3个月伦锌报2564.5美元/吨,日涨0.96%。持仓方面,截止7月31日,伦锌持仓量为27.9万,日增3592手,显示随着锌价震荡走高,多头增仓入场。
现货方面:8月2日SMM现货0#锌报价为21540-21640元/吨,均价较上一交易日跌260元/吨。据SMM报道,日内炼厂正常出货,而日内市场传闻近日将有新到进口锌流通,对市场情绪产生扰动,升水承压。早市市场积极出货,市场报价存在分歧,部分贸易商为促成交报升水50-60元/吨左右,少量成交,另有部分贸易商有意挺价,报升水80-100元/吨左右,然需求疲弱,市场报价快速向低价看齐。市场以出货为主,持货商耐心等待更低升水,随着交易时间推进,升水逐步下调,部分贸易商逢低收货,市场成交下压至升水10-30元/吨左右,成交货量尚可,而消费淡季下游以按需采购为主,整体市场成交较昨天变化不大。
内盘走势:沪锌主力1809合约探底回升,延续横向震荡,日内交投于21495-21080元/吨,尾盘报收21455元/吨,较上一日收盘价微跌0.14%。期限结构方面,沪锌延续近高远低的负向排列,沪锌1809合约和1810合约的负价差缩减至175元/吨。
行情研判:8月2日沪锌主力1809合约探底回升至21455元/吨,放量减仓微跌,多空交投谨慎。期间两市锌库存均连续下降至年内低位对锌价构成支撑,然中美贸易战担忧升级,加之美元指数仍于高位维稳对锌价构成打压,此外锌市下游正处消费淡季,预计短期仍维持震荡调整。操作上建议沪锌1809合约可于21100-21600元/吨之间高抛低吸,止损各250元/吨。
铅:
外盘方面: 今日伦铅震荡走高,仍于低位调整,反弹乏力。截止北京时间15:31,3个月伦铅报2133.5美元/吨,日微涨0.4%。持仓方面,截止7月31日,伦铅持仓量为11.3万手,日增165手,显示随着铅价冲高回落,多空交投谨慎。
现货方面:8月2日SMM现货1#铅报价为18400-18500元/吨,均价较上一交易日下降100元/吨。期盘持续下挫,但市场货源较多,持货商出货积极,报价明显增多,但下游蓄企采购需求有限,议价普遍,散单市场成交清淡。
内盘走势:今日沪铅主力1809合约震荡续跌,有效运行于均线组之下。尾盘报收18240元/吨,较上一日收盘价跌0.36%。市场期限结构方面,沪铅延续近高远低的负向排列,沪铅1809合约和1810合约的负价差缩微扩至205元/吨。
行情研判:8月2日沪市有色金属集体飘绿,沪铅主力1809合约震荡续跌至18240元/吨,有效运行于均线组下方。期间中美贸易战担忧升级宏观面偏空,加之铅市基本面乏善可陈,预计短期将继续震荡下探,操作上建议沪铅1809合约可背靠18400元/吨之下逢高空,入场参考18300元/吨,目标关注18100元/吨。
黄金:
外盘走势:今日伦敦金冲高回落、伦敦银震荡走高。截止北京时间15:54,伦敦金报收1217.63美元/盎司,日跌0.5%,于低位震荡整理,上行不易;伦敦银报收15.419美元/盎司,日跌0.57%,延续横向震荡。
内盘走势:今日沪金主力合约1812冲高回落,波动加大;沪银主力合约1812震荡走低。沪金主力报收270.75元/克,较上一日收盘价微跌0.26%,运行于日均线组下方;沪银主力报收3687元/千克,较上一日收盘价跌0.19%,延续横向运行。
行情研判:8月2日沪金主力、沪银主力均震荡收跌。期间受美元指数震荡续涨打压,美联储保持利率不变,但称美国经济增速强劲推动美元指数走高。此外中美贸易战紧张情绪升级部分对贵金属构成支撑,市场关注周五美国非农报告。预计短期仍将低位震荡,操作上建议沪金主力1812合约可于270-271.5元/克之间高抛低吸,止损各0.75元/克;沪银主力1812合约可于3675-3700元/千克之间高抛低吸,止损各12元/千克。
四、钢材市场
五、宏观经济
复旦大学教授:1978年到1997年是改革中最精彩的20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与进步
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GDP从1978年的大约37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今天的约8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当属我们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已经市场化了。
1978年到1997年这20年,是改革最精彩的20年,不断试错,从失败到成功,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经验,从争议到妥协。那是一段很浪漫很有激情的岁月。那些改革实现了我们财富的快速积累,也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弊端。这都需要我们继续推动改革来完成未竟的议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
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GDP从1978年的大约37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今天的约8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当属我们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已经市场化了。但大家也必须承认一点,就是在我们的市场经济当中,政府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我国目前的体制架构,大约成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改革。而那个时候的改革又和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以及改革导致的主要问题有关。
在经济学家看来,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它的好处之一就是在过去,特别是在经济面临外部冲击的时候,我们能很快度过困难。但它也带来很多的弊端,最值得关注的后果就是所谓的资源或资本错配。尽管今天我们的就业创造主要来自于非国有企业部门,对GDP的贡献大部分也是来自非国有企业,但是金融资本以及银行信贷还是主要流向了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项目,导致很多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不能获得平等的金融支持。资本错配的另一个后果是,我们国内很多资产价格被非常严重地高估。如果你到亚洲地区,到新加坡、香港,你会发现很多资产比国内更便宜。什么原因呢?我想是资本错配的表现和后果。因为资本不能自由地跨境流动,导致资金留在了国内,冲高了资产价格。如果开放跨境资本流动,我相信,国内资产价格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尤其是房地产价格,这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挑战。大家抱怨钱出不去,但如果钱出去,就会在汇率和资产价格之间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对于政府来说,是保护汇率还是保护其他,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这个问题如果长期不解决,未来就会越来越难解决。
那么,我们的这个体制是怎么来的?这需要我们弄清楚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是针对什么而进行的,因为我们的改革方案从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提上议事日程的。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于80年代改革遗留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通货膨胀。这个问题困扰了1978年之后至少15年之久。
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两度放弃比较激进的改革方案,也就是1986年的综合配套改革和1988年所谓的价格闯关,就是因为担心物价上涨引起社会动荡,让老百姓对改革失去信心。那个时候,国务院领导被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建议打动,觉得涨价不可怕,只要工资跟着涨就可以,一度想用5年时间允许每年涨价10%,工资每年增加12%~14%,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消息引发了1988年下半年全国的抢购潮,当时上海有的老百姓抢购肥皂、盐,或许够用上很多年。这个方案最终被国务院放弃了。
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始终面临着涨价问题的困扰。在邓小平1992年初发表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邓小平希望改革步子迈得更大一些,经济更市场化一些。朱镕基就在1993年开启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这场改革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整个中国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
当时朱镕基的改革目标是什么?他要做什么?我们必须要回到1978年。1978年开始的这场改革始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就是涨价,老百姓抱怨认为只要改革就涨价。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的所有价格都是政府定的,是不能变化的。那个时候价格不涨,但是我们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就是大家获得产品的代价会远远高出政府的定价。比如说房子,那是政府定的价格,可是你没有房子,你想住房子就要等十年,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再比如你要买一辆自行车,可是要凭票买,还要排队等很长时间。这些都是真实的代价。所以说,价格是永远消灭和改变不了的,所能改变的只有价格的表现方式。计划经济看起来很太平,低工资低物价,但实际上我们为了得到某个商品或服务,实际付出的真实成本远远高于官方定价所代表的那个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进行改革,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就是要“把价格搞对”。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资源错配和扭曲,供求之间的平衡才能实现。可是要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做到把价格搞对,这件事情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情是,1984年决定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的时候,对于如何推进价格改革,是有争议的。在1984年秋举办的莫干山会议上,“价格如何改革”就成为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其中有一派认为价格应该彻底放开,另一派坚持应该逐步调整价格到均衡水平。后来也有些人主张应该把两种意见结合起来,就是“调”和“放”结合起来,这就是以后所说的价格双轨制改革。
至少在当时,大家觉得价格放开是有风险的,所以也许在计划外放开、计划内逐步上调比较稳妥。但是由于那个时候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向企业和地方政府放权让利,导致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倒逼银行发钞,形成消费膨胀和物价上涨。在那个局面下,任何想要对价格进行激进改革的方案都无法被真正采纳执行。对于如何控制通货膨胀,政府也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就在这个时候,当时世界银行驻北京的代表建议邀请欧美和日本的经济学家到中国来分享经验,看看通货膨胀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政府应该怎么管理好宏观经济。于是,1985年9月在一条从武汉到重庆的“巴山”号轮船上,召开了一个关于宏观管理的国际研讨会,讨论政府如何稳定宏观经济。这个会议对中国改革有很大的影响,提供了很多宏观管理与改革方式的经验。
总体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改革都是涉及微观的改革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宏观上的改革基本还没有。这恰是通货膨胀反复爆发的原因。
1989年后,中国经济遇到很大的困难,经济增速下降到个位数。改革何去何从面临重大抉择。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一路发表讲话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他还说,谁不改革谁下台。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中央在1993年11月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决定对之后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今天回想一下,中国很幸运,邓小平从1977年第三次复出到1997年逝世有20年,这20年间,中国在邓小平的见证下基本完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架构。
上世纪90年代,朱镕基有力地推动了宏观层面改革。1993年以前,中国经济遭遇最大的问题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问题出现的根源是财政和银行不分家,所有放权让利的改革最后都演变成财政向银行的透支,包括国有企业补贴和职工工资的增长,都得靠银行发钱。1993年底朱镕基担任中央银行行长,决定不再给财政部借钱,而且要求商业银行40天内收回预算外的贷款,开始整顿混乱的金融秩序。1993年底,中央决定推行分税制。分税制提高了中央的财力,使得中央权威再次树立起来。由于国税与地税分开,地方再也没有动机隐瞒收入,也减少了地方的预算外收入规模。这才逐步控制住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实现宏观大局的稳定。
朱镕基的改革针对的是如何稳定经济,要消除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原因,但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分税制改革创造了地方政府的高能激励,让地方政府开始高度关注地方GDP的增长,关注投资,关注基础设施的改善。地方政府受到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压力,就要不断改进基础设施,加大生产性和公共性的资本开支,这样把中国的GDP持续推高,保障了中国经济在1993年以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又实现了宏观的稳定,这是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除分税制之外,住房制度的改革也是在那个年代推出的,1999年最终取消了福利分房。还有一些结构性的改革就是我们称之为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和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那个时候,国有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巨大的债务关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1994年在京伦饭店召开了一个国际研讨会,讨论国有企业的债务怎么解决,破产和债务如何处置?如何改革国有企业以及如何建立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讨论的核心。这些讨论对后来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及1997年进行了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缩短国有经济过长的战线,重要部门的国有企业可以保留,但必须改革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使其公司化。竞争领域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鼓励民营化。这一改革释放了巨大的活力。
大家可以看出,中国的改革其实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93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以前的改革是零敲碎打的、自下而上自发的,即使1984年决定了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在计划经济如何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改革的基本导向就是微观上放权让利,宏观上没有进行结构性的改革,结果反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当时中央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就是治理整顿,让经济停下来,形成大起大落的周期现象。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才进入到宏观和结构性的改革阶段。朱镕基进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主要任务就是推动宏观层面和结构性的改革,解决通货膨胀困扰经济的体制根源,推行了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提高中央的财力和宏观调控能力。第二是把银行和财政分开,整顿金融秩序,彻底终止财政向银行的透支,然后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消除了之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经济大起大落现象,实现了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40年改革开放,有这么大的进步,整个市场经济的基本架构成型了。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我个人觉得,在很多领域改革不彻底或者被无期限推迟。这些领域由于当时的约束条件,是没有办法做彻底改革的。比如说金融的改革,在当时没有做好,所以金融的自由化一直没有和其他的改革同步。第二个就是国有经济这块,当时抓大放小是权宜之计。方案中没有预料到的是当民营经济发展以后,大量的利润都通过上下游的关系转移到了上游,结果保留下来的处于上游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盈利持续改善,资产持续膨胀,很大程度上这不完全是因为国有企业变得有竞争力了,而是因为整个经济在高速发展,在上游的垄断地位维持了它们的垄断租金。这是我们今天在结构改革上面临的非常尴尬的问题。此外,有关税制改革以及公共财政的体制,特别是如何建立以直接税主导的体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就是未来改革主攻的方向。
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的这段改革,我始终认为1978年到1997年这20年,是改革中最精彩的20年,不断试错,从失败到成功,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经验,从争议到妥协。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至今我们仍耳熟能详的改革家、创新者,那是一段很浪漫很有激情的岁月。那些改革实现了我们财富的快速积累,当然也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弊端。这都需要我们继续推动改革来完成未竟的议程。
央行主管媒体:去杠杆方向不变 要注重把握力度和节奏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推进改革开放,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
业内专家认为,行至年中,在贸易摩擦的影响下,面对内外部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政策需要有定力,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继续优化,更需要各方保持信心。总的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政策回旋余地大、市场空间广,只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经济就能够行稳致远。
提高政策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
对于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动向,会议明确,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大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会议也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基调仍为稳健。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者之间如何实现平衡?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把好”并不意味着“管住”,也就意味着下一阶段货币供给将继续为流动性合理充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强调“总闸门”,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大放水”,政策方向没有发生转向。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了方向性指导。“在有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方面,会议明确指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而货币政策则‘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意味着,财政政策的重心是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的重心是总量调节,同时还要更加注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他表示。
“下半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但与货币政策总量调控方式不一样的是,财政政策更多地是结构性调整。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要扩大支出规模和提升杠杆率,更多地是通过减税以及在执行层面加快支出节奏来实现,更侧重于结构性调节,确保流动性能够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并起到扶持中小企业和鼓励产业升级的效果。”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
此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关键是加强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为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创造良好预期。
补足短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扩大内需尤为关键。会议指出,“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对此,唐建伟认为,结合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内容,预计下半年主要从两个方面稳基础设施投资,一是加快地方政策专项债券的发行。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地方专项债券只有3673亿元,这意味着,下半年还有近1万亿元左右的专项债券发行,这将为下半年地方基建投资筹集相关资金;二是稳定融资平台贷款来源。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侧重于地方盘活存量资金,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以上表述也表明,政策对基建投资只是防止出现‘烂尾’工程,而非全面刺激。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相比上半年会有所回升。”唐建伟说。
张燕生表示:“补短板要着力在创新、绿色、民生等领域鼓励形成新的投资需求,同时,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推动形成民营、国有、外资共同投资的良好环境。”
去杠杆方向不变 要注重把握力度和节奏
此次会议还提出,“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专家认为,这表明去杠杆方向不变,但要注重把握力度和节奏。
“结合前期监管部门下发的资管新规实施意见和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未来监管部门会更加注重政策协调性,在坚持去杠杆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以维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预计下半年,实体经济融资信用环境偏紧的状况会有明显好转。”唐建伟表示。
“在今年二季度之前,去杠杆一直是经济工作的主题词之一。未来,要继续坚持去杠杆的大方向不变,但是要稳定地去杠杆。”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提出的六个“稳”字备受关注,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稳金融的含义很广泛,主要和避免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有关。稳金融又要与稳外贸、稳外资保持平衡关系。这里也包含了稳杠杆的含义。在具体做法上,应协调好政策出台的时机,避免政策效应的叠加。”
六、全球观察
国内废钢市场整体趋强运行
当周,国内废钢市场整体趋强运行,部分地区价格进入上升通道。华东、华中、西北等地重点钢企采购价格上调,东北、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价格暂时平稳。
重点钢企废钢平均采购价格与前一周相比,重型废钢价格上调20元/吨,中型废钢价格上调5元/吨,统料废钢价格上调14元/吨。炼钢生铁平均采购价格与前一周相比下调5元/吨。
当周国内成品钢材市场小幅上行,对废钢市场形成支撑。此外,受高温多雨天气影响,废钢加工及出货受限,市场资源量略显不足,钢厂补库难度增加,市场盼涨意愿加强,预计后期废钢市场将继续趋强运行。
华东地区废钢市场上行。宝钢重型废钢采购价格上调50元/吨,南钢上调50元/吨,马钢上调50元/吨,其他各重点钢企持稳观望。
重点钢企重型合格料采购价为1700元/吨~2580元/吨,中型合格料采购价为1380元/吨~2529元/吨。
华中地区废钢市场稳中趋强运行。舞钢重型废钢采购价格上调50元/吨,衡阳钢管上调60元/吨,其他各重点钢企持稳观望。
重点钢企重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260元/吨~2650元/吨,中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200元/吨~2390元/吨。
华南地区废钢市场暂时平稳。重点钢企重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220元/吨~2520元/吨,中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160元/吨~2340元/吨。
西南地区废钢市场基本平稳。重点钢企重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370元/吨~2570元/吨,中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330元/吨~2550元/吨。
西北地区废钢市场趋强运行。西宁特钢重型废钢采购价格上调100元/吨,八一钢铁上调100元/吨,其他各重点钢企持稳观望。
重点钢企重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280元/吨~2330元/吨,中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130元/吨~2260元/吨。
东北地区废钢市场平稳运行。重点钢企重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310元/吨~2660元/吨,中型合格料采购价为1950元/吨~2520元/吨。
华北地区废钢市场基本平稳。重点钢企重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320元/吨~2630元/吨,中型合格料采购价为2310元/吨~2610元/吨。
马来西亚对涉华镀锌铁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2018年7月25日,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MITI)发布公告,应马来西亚国内生产商于2018年6月26日提交的申请,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和越南的镀锌铁(GalvanisedIron)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根据马来西亚相关法律规定,立案之日起120日内将作出初裁。
调查问卷将发送至各进口商、国外生产商、出口商和协会,其他利益相关方应不晚于2018年8月8日向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领取调查问卷,不晚于2018年8月23日向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提交证明材料。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相关行情
延伸阅读
-
面议或电议
废钯碳回收且含金银等贵金属废料 -
面议或电议
废锡泥(蓝泥) -
面议或电议
钨钼合金 -
面议或电议
含金,银,钯的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