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金属行情 > 钢铁去产能显成效 金特钢铁妥善处理企业债获赞
钢铁去产能显成效 金特钢铁妥善处理企业债获赞

发布时间:2018-06-28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骆铁军表示,今年要想进一步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效,守住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关键是要把住新增产能关。

据了解,现在行业所处局势已从产能严重过剩转化为部分地区产能过大、产能集中度低、环境能耗难以承受三者并存,在去产能攻坚阶段,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对企业来说,如果不将新增产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将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新疆金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特”),主营业务为钢压延加工,是一家集矿山开采、炼焦、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球黑铸铁一条龙的企业。

金特主要产品有低碳钢热轧圆盘条、热轧带肋钢筋等,在新疆各地州、北京、成都等城市建有30余个销售网点,部分产品远销中亚市场,2010年度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跨越式发展最具成长力企业”。

在响应行业去产能号召下,金特遭遇到了经营困境,所发行的“13金特债”出现兑付风险。

据了解,2016年,金特钢材业务处于停产状态,公司持续亏损。虽然在2017年上半年恢复生产,但是仍然不足以支付“13金特债”2018年度利息、回售款项。

为了将化解债券市场风险端口前移,将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金特探讨并采取了折价偿付方式,并最终确定了偿债方案。

根据金特发布的公告显示,由于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情况有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保障债券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公司决定将“2013年金特债券”(简称“13金特债”)的到期日由2020年5月23日提前至2018年5月23日,并以60%的折扣比例给予回购注销。

对于持有本期债券的机构投资者,公司将对其持有份额的本金部分,以票面价值60%的比例进行打折偿还,对其持有份额于2017年5月23日至2018年5月22日期间产生的利息进行全额偿还。

对于持有本期债券的个人投资者,公司将对其持有份额的本金,以及其持有份额于2017年5月23日至2018年5月22日期间产生的利息进行全额兑付。

资料显示,2013年5月23日,金特发行了总额5.5亿元、7年期无担保公司信用债“13金特债”,同时附加第5年末发行人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募集资金拟全部用于总投资为90.1亿元、年产300万吨特钢项目。

据了解,该方案已经通过债券持有人表决,《关于“13金特债”提前到期的议案》和《关于“13金特债”本息按比例进行折价偿付的议案2份议案》以0反对票获得一致通过。金特目前正在筹集资金,以保证方案得到顺利执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彭刚认为,“金特企业债兑付事件,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周期环境所致,对公司来说,未来仍有增长潜力,通过折价偿付的方式化解债务风险,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能够实现企业和债权人的双赢。比如,丹麦电信集团TDC在金融危机时曾面临困境,通过关联方回购了自身债务,经济危机之后发展得很好。”

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MG金融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谭雅玲表示,“在合法合规的处理准则下,金特将化解债券市场风险端口前移,符合发改委等主管部门政策精神,最大化保护债权人投资利益,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同时,创下国内首个折价偿付高危债处理成功案例,也为维护我国金融稳定,促进金融改革做出了宝贵贡献。”

总体来看,行业去产能任务虽所剩不多,但仍然会持续不短时间,越是这个时候,行业就越面临更多的考验。对企业来说,经营风险并未减小,如何保证企业稳健运营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是企业重中之重的工作。金特在遭遇经营困境时,将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妥善解决了企业债兑付难题,化解了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保证了社会稳定,为自己赢得了持续发展的生机,对国内企业债兑付也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来源:网络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