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1
从去年开始,环保限产几乎都是钢贸市场茶余饭后挂在嘴边的老生常谈了,虽然停了很多炉子,但是但凡有生产资格的,无论市场怎么样,都是卯足经满负荷生产,甚至那些没有生产资格的,天天打着游击,冒着被罚的危险都要偷偷生产。
那么问题来了:库存积压、需求乏力、价格连续探底底情况下,为什么还是有很多钢厂迟迟不肯减产停产?
1复产成本高
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停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也容易做到。但是如果市场转好,想复产就没那么容易了,不说其他,仅复产高炉这一项的成本就极高,曾经有钢铁公司的高管表示:他们公司的6台锅炉光重启就得3个亿的资金。所以钢厂宁愿硬着头皮死撑,也不愿意停产。因为:停产容易复产难。
2客户流失
无论是减产还是停产,接下来都会面临裁员的问题。毕竟生产需求如果下去了,就用不了那么多的人了。而裁员不仅会造成公司人才的流失,维系客户的工作人员被裁除,同时会造成下游客户的流失。试问有哪一个公司想承担这样的后果。
3效益减少
产量是衡量一个钢厂体量的重要标准,减产停产会造成效益的严重缩水,减弱对银行的偿贷能力,更会影响银行的贷款额度(虽然银行对钢贸放贷的力度很弱,但大的钢厂还是能从银行拿到部分款项)。效益缩水、贷款额度减少,两方加持下,将会使钢厂面临严重的资金紧缺问题。
其实从去年年底,很多钢厂的经营就开始走下坡路:利润收入逐步递减,为了公司的正常运营,很多钢企开始对内进行费用开支的削减,成效是有的,但是一家公司不能一直靠省钱来赚钱。而且,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实现微利都还是好的,很多企业甚至已经开始了亏损。
都知道现在钢贸行业不好做,不时有人退出市场,而钢厂作为大体量的企业,它的去留必然不能像一般小公司来的那么潇洒。骑虎难下,用来形容现在的钢厂是最合适不过的。基于现在钢市“疯子一般”的行情,钢厂只能硬着头皮死撑,没到绝境就不会轻言减产停产。坚持生产还有希望,而停产就意味着公司停摆。就跟买股票一样:股票大跌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愿意抛的,因为守着还有希望等它涨,虽然也有一跌到底的风险,但是抛了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所以现在的钢厂都在死撑,等待下一波“逆天”的行情能带着他们走出困境。
来源:网络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相关行情
延伸阅读
-
面议或电议
钨钼合金 -
面议或电议
废钯碳回收且含金银等贵金属废料 -
面议或电议
废锡泥(蓝泥) -
面议或电议
含金,银,钯的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