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金属行情 > 2017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回升
2017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回升

发布时间:2018-02-01

得益于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推进的红利,2017年钢铁行业的利润得到强力改善。落后产能和“地条钢”的取缔造成的供给侧缺口,被合规钢铁企业所填补。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83173万吨,同比增长5.7%。

粗钢日均产量水平上升

2017年我国粗钢日均产量水平明显上升。2017年最低日产水平出现在12月份,日均产量216.3万吨,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为244.1万吨。2017年共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粗钢日产超过230万吨,全年我国月度粗钢日产均值为231.47万吨,较2016年同期上升11.11万吨。

在中钢协的90家重点统计企业中,2017年粗钢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企业有四家,产量占重点企业比重为27.5%;产量2000万-3000万吨企业有四家,产量占比为13.6%;产量1000万-2000万吨企业有14家,产量占比为27.3%;产量500万-1000万吨企业有12家,产量占比为12.9%。

2017年,粗钢产量前10大钢厂分别是:宝武集团、河钢集团、沙钢集团、鞍钢集团、首钢集团、山钢集团、建龙重工、华菱集团、马钢集团、本钢集团。

在90家重点统计企业中,2017年增产排名前五的钢铁企业分别是宝武集团、沙钢、建龙、陕钢、华菱,这5家企业粗钢产量增长2081万吨。共有19家企业较上年产量减少,减量合计940万吨。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回升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行业集中度处于持续下滑态势,钢铁行业CR10从2010年的48.6%下滑至2015年的34.2%。2016年,因当时的宝钢、武钢合并成立宝武钢铁集团,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首次回升。

2017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回升。其中,粗钢产量排名前四家的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为21.9%,较2016年回升0.2个百分点;排名前十家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为36.9%,较2016年回升1.0个百分点。

首先,钢厂增产是钢铁产业集中度回升的主要原因,2017年粗钢产量前10家企业粗钢产量合计增产1999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增量的44.6%,高于其粗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其次,因2017年建龙集团成功重组海鑫钢铁、华菱钢铁(000932,股吧)获得阳钢83.5%股权,做为前10名的建龙钢铁和华菱钢铁比重上升,也是集中度回升的另一因素。

然而客观地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36.9%的集中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日本前四大钢铁企业产能集中度高达83.3%,美国前四大钢铁企业产能集中度占比为70%,欧盟前八大钢企产能集中度为64.9%。

行业集中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出行业的结构是否优化,增加行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前十大企业产能集中度将达60%-70%,其中包括8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三至四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六至八家,与部分专业化的钢铁集团。

以目前的水平,如果想要达到60%-70%的集中度,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是唯一的道路。对内,可以做到企业资源的充分整合,对外,可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协同与竞争合力,使企业重组的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得到充分的提升,从而促进钢铁行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而且客观来讲,目前我国“小、松、散”的钢铁企业依然占多数,低量级的企业重组对于集中度的贡献着实不大。必须要加大重量级的企业重组力度,比如千万吨以上的企业间重组,或者是千万吨级企业对中间量级比如500-1000万吨级别的企业的重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行业集中度的大幅提高。未来几年将是钢铁业结构性改革突破的关键阶段。

来源:网络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