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金属行情 > 节后,钢价能否“如期”上涨?
节后,钢价能否“如期”上涨?

发布时间:2018-01-24

近期市场上充满了冬储的声音,笔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当贸易商对节后行情存在看好的预期,在适当价位就会进行冬储,冬储这一动作直接体现在库存变化上。

与往年相比,2017年冬季库存出现累积的时间较晚,从下面两个图可以看出,无论是钢厂库存还是社会库存,其累积时间是在12月中旬以后,较往年将近晚一个月左右,主要原因在于11月份下游房地产和基建工程出现集中赶工期(11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可作为佐证),需求大幅增长,供给受环保限制,螺纹钢库存经历了一轮快速下降的过程,库存下降势头一直延续到12月上旬,库存水平创下历年新低,市场上普遍出现缺货、断规格现象。

在低库存的支撑下,螺纹钢价格呈现大幅上涨,12月5日,螺纹钢价格指数达到4915.66元/吨,为全年高点,全国多数区域价格均达到5000元/吨以上。随着天气的逐渐寒冷,很多地区出现降雨降雪的情况,螺纹钢需求明显减弱,并且在价格处于高位的情况下,贸易商和下游终端不愿意接货,螺纹钢价格出现了一轮快速下跌的过程。

从钢厂库存和社会库存累积的具体情况也可以看出,在价格下跌的初期,钢厂库存累积量明显高于社会库存累积量,反映出贸易商接货意愿差;而钢厂在高利润的情况下,以积极出货、回笼资金为主,那么价格的下跌是毫无疑问的。真正社会库存累积量高于钢厂库存累积量是出现在元旦过后,1月5日我们统计的社会库存周环比增加32.5万吨,而钢厂库存累积量为7万吨,但其受元旦放假,交易日减少,并且受天气影响,下游需求疲弱,社会库存的大量累积并不能有效的反映贸易商在积极囤货,并且当时价格仍在4000以上,价格并未止跌,社会库存的明显累积可视为一方面受需求的影响,一方面当时价格确实到了一些贸易商的心理价位,开始试探性的补库。

日期螺纹钢钢厂库存(万吨)螺纹钢社会库存(万吨)

真正冬储的时间是在最近一周,1月19日,统计的社会库存周环比增加27.7万吨,而钢厂库存却减少23.2万吨,总库存仅累积4.5万吨,这在冬季库存累积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这意味着冬储的真正开始。在这里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冬储为什么恰巧会在这个时间点?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价格和时间两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看价格,1月15日,上海螺纹钢价格已跌至3760元/吨的相对低位,部分钢厂甚至以更低的价格卖给贸易商或下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价格区间已接近电弧炉炼钢的成本,并且期货盘面上,螺纹钢05合约在3700-3800之间也存在很强支撑,在3700-3800之间有大量的买盘介入,这给市场释放了一个信号,现货价格在3700-3800可能就是底部。

时间来看,距春节还有2-3周的交易时间,贸易商和下游订货运输都需要时间,如果冬储再延后,可操作的时间将可能不足。

冬储的全面开启,节后钢价能否如期上涨?目前市场上看多的观点普遍存在,其主要逻辑是限产时间是截止3月15日,并且限产结束后,供给的增量在生产和运输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需求在节后将逐渐恢复,并且17年四季度受环保影响的需求也将在节后释放,供需时间上的错配将推动钢价的大幅上涨。

如果届时钢价大幅上涨,下游的采购成本将大大增加,在经历了2017年钢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下游的采购将会更加注重节奏,那么怎么避免节后钢价的上涨所产生的损失呢?不少下游已经在提前采购,部分需求在节前开始释放,从统计的建材成交量来看,上周全国建材日均成交量为18.7万吨,周环比达到36.9%,这是2017年12月份后的最高水平,相比于旺季的成交量也不逊色,这说明下游采购非常积极,但此时真实需求却不多,其真正意图在于囤货,虽然下游的囤货量现在还难以评估,但或多或少将透支节后的需求,对节后钢价造成一定影响,后期需密切关注下游采购的情况。

来源:互联网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